5月17日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聚力链式发展”主题系列发布会第四场。烟台市政协副主席、航空航天产业链链长高君勃介绍烟台航空航天产业链建设情况。烟台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志远,烟台国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荣锋,烟台国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中前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3年是烟台市航空航天产业全面起势的一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实现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17%;链上企业共70余家,其中倍增企业8家、规上工业企业17家,引进合作院士2人。
海上发射品牌效应初显 累计成功发射10次
2019年以来,烟台成功保障实施海上发射10次(其中2023年以来保障实施海上发射5次),累计发射卫星57颗,火箭发射频次逐步提升,品牌效应初步形成。
目前,烟台航空航天产业链已经形成以海上发射为牵引,带动区市航天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海阳市东方航天港初步形成以火箭总装测试、卫星研发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及空天信息应用为主的产业布局;高新区全面推进卫星产业园和空天信息港建设,去年航空航天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黄渤海新区空天海战略装备智造城规划建设清科高端装备设计制造产业园和东德核心氢能装备产业园等多个板块;福山区液压装备产业园、龙口市航空新材料产业园等园区不断壮大。
推动“四链融合” 设立总规模20亿元航天基金
为壮大发展动能,烟台加速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沿链汇聚,推动“四链融合”。
深化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山东微纳卫星创新中心、海上航天装备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15个,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为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加速产业发展,大力推动资本对接。由国丰集团牵头发起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航天产业基金,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为打造商业航天集聚地注入资本动力。
支撑产业未来,精准做好人才招引。用好李德仁院士工作站、龚建雅院士团队等平台,充分发挥高新区首批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等优势,为航天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2024年力争组织海上发射任务10次以上
烟台始终把建设高频次、低成本、高效率的海上发射能力作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基石,全力保障海上发射任务。2024年力争组织海上发射任务10次以上,形成常态化、高频化海上发射态势。
全力增强星箭研发制造能力,加快推动山东火箭、华宇航天、东方空间等链上企业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推进卫星产业园项目建设;全力提升空天信息数据服务能力,通过以发射为牵引,争取向空天信息数据应用转型,建立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
加快完成“东方慧眼”星座一阶段研制工作,推动构建高精度、高分辨率星座示范系统;保障“开放地球引擎OGE系统平台”具备商业化运营能力,构建数字地球信息服务体系。
高质量项目支撑 全产业生态链条基本搭建完成
以高质量项目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总投资355亿元的26个重点产业项目已沿链集聚,聚链成群。
火箭制造方面,东方航天港商业固体火箭总装基地实现投用,园区整体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总装总测能力;海上发射方面,我国首艘专业化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成功保障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引力一号”完成首飞任务;卫星应用方面,“东方慧眼”星座启动组网,首颗业务星“烟台二号”发射入轨。
烟台已串联起了从火箭、卫星研发制造到总装测试、海上发射、信息应用等各个环节,全产业生态链条基本搭建完成。
烟台航空航天产业链“东方系”建成
近年来,烟台东方航天港紧扣“海上发射”突出优势,建造“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研制东方空间大火箭,组网“东方慧眼”大星座,搭建东方时空OGE大模型,构建起烟台航空航天产业链的“东方系”。
截至目前,海上发射“十发十捷”,21个产业项目沿链集聚,园区投资逾百亿元,初步具备“海上发射服务、火箭总装总测、空天信息应用”三个核心能力,以商业航天为主导模式的产业集群加速呈现,快速实现了“火箭升空、产业落地”的阶段目标。
来源:凤凰网山东